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文件 >> 州政府文件 >> 正文
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海西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
2017-07-28 17:40  

各市、县人民政府,各行委,州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州委、州政府关于建设“旅游文化名州”的战略部署,增强全州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立足建设高原旅游名州,打造高原旅游目的地,建成新丝绸之路旅游集散地的总体定位,围绕打造两千万人次、两百亿元收入旅游产业的目标要求,以“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结构调整”为重心,坚持大文化引领、大旅游布局、大区域合作、大平台支撑、大投入推进、大融合发展,搭建“四大”发展平台,实施“十大”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大旅游大文化发展格局,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0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年均增长25%。力争全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全州文化市场文体户总数达2000户,培育年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达到20家。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建成旅游产业和服务体系完备,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生态旅游文化目的地。

二、提升旅游发展动能

1.深化旅游发展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职能。实行一地一策、分类指导,强化各级政府的旅游统筹协调、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形象推广等职能,建立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依法治旅的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茶卡盐湖重点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景区管理机构。推进旅游协会和行业中介组织改革发展,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旅游工作在目标考核中的权重。扶持旅游电子商务和特色旅游企业发展。鼓励实力强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跨地区连锁经营。引进国内品牌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管理和汽车租赁公司,在我州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省内旅行社在我州设立分社或经营网点。到2020年,全州力争培育3家以上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的旅游企业,重点培育1至2家亿元旅游企业。

2.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圈两核两线三带”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全面提升格尔木和德令哈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六大精品旅游区建设,构建丝绸之路高原生态、青藏天路历史文化和柴达木观光体验三大旅游经济圈,按照全域化景区要求,建立多层级旅游目的地,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一体化。

“一圈”:优化柴达木旅游资源配置,建设以海西州内环柴达木盆地为主的旅游圈,打造特色鲜明的柴达木旅游经济圈。

“两核”: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两大核心旅游服务区。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核心产品,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建成以城市集散、文化感受体验、商贸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主的城市旅游中心。

“两线”:建设“兰州-西宁-柴达木-敦煌”祁连山旅游风景线和“兰州-西宁-柴达木-拉萨-成都”青藏线旅游风景线。完善沿线城镇旅游功能,建设全国著名的自驾车户外旅游基地和特种旅游目的地。

“三带”:以城市为依托,以精品景区为重点,以线路为串联,打破地域和条块之间的分割,将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保护文物、扶贫脱困相结合,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建设以茶卡盐湖和青藏公路109国道为主的青藏天路自然景观旅游带(柴达木南线)、以天峻神湖之源和315国道为主的丝绸之路青海道景观和民俗文化旅游带(柴达木北线)、以格尔木和西部三行委为主的昆仑探秘和工业旅游带。

3.加快项目建设。按照“找准定位、深挖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求,“十三五”期间各地区每年要在景区建设、乡村旅游、新业态等方面策划包装5-10个前期大项目,高标准建设2-3个旅游大项目;落实项目建设任务,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促进机制、重大项目进度协调机制、开工项目定期督查机制等,全面保障项目落地速度、建设进度和项目质量,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能。打造5A景区1个,4A级景区3个,旅游名镇4个。

4.培育市场主体。在品牌推广、项目申报、人才培养、投融资等方面向骨干旅游文化企业重点倾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和兴办文化企业,鼓励与文化相关联的其他行业企业进入文化市场,实现跨行业发展,为旅游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认真贯彻国家、省、州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提高小微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发展规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微型文化企业上数量、小型文化企业上规模,推动小微旅游文化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小微旅游文化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成立孵化基地;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各类文博会、旅推会,为小微旅游文化企业搭建产品展示、销售、项目洽谈的平台。

三、大力推进旅游“十大”工程建设

(一)景区提升工程

5.提升核心景区品质。发挥核心景区的引擎带动作用,重点完善现有核心景区服务能力,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加大文化底蕴的挖掘,提升互动能力,强化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功能。形成以茶卡盐湖、“两湖一址”、大柴旦雪山温泉、柴达木雅丹群、昆仑山为主的核心景区链。以创建茶卡盐湖5A级景区为抓手,加快海西景区提档升级。以“天空之镜”为主题,加快开发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等盐湖旅游系列产品,凸显柴达木水天一色、纯净星空特色;依托“两湖一址”、热水古墓群、昆仑山深厚文化底蕴,发挥人文自然优势,着力打造“外星人城堡”、“昆仑圣殿”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集群;依托“柴达木雅丹”丰富自然资源,开发柴达木东部雅丹、冷湖俄博梁、大柴旦水上雅丹柴达木雅丹地貌旅游资源,彰显西部戈壁瀚海特色。

6.丰富完善景区体系。围绕核心景区,在全州加快多层次多系列旅游景点建设,重点开发自驾观光、休闲度假、探险体验、摄影、机车运动、登山攀岩、野生动物观光等相结合的高品质复合型旅游产品。

(二)文化融入工程

7.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领域。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节庆会展业,影视动漫业、创意设计业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工艺美术业要全行业实施品牌塑造、规模集聚、规范发展,提高民族服饰、昆仑玉、桃花石、煤精石、盐雕、沙雕、藏绣、唐卡、嘛呢石刻等工艺门类产业化水平。演艺娱乐业要鼓励内容和形式创新,创作文化内涵丰富、适应市场需求的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演艺剧目,支持发展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娱乐设施。节庆会展业要发掘各地传统节庆文化内涵,提升新兴节庆文化品质,支持举办特色突出、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节庆会展活动。影视动漫业要加快发展高清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新媒体,提高影视剧作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影视外景基地建设,支持发展原创动漫产品创作推广及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创意设计业要着力提升相关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水平及文化内涵,不断推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催生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8.打造柴达木文化品牌。以昆仑文化、德都蒙古族文化、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西王母文化等区域文化为依托,打造区域文化系列品牌;以史前文化、唐蕃古道文化、丝绸之路南道等历史文化为依托,打造历史文化系列品牌;以蒙古族“那达慕”、“藏族智阁鲁如”等民族文化为依托,打造民族文化系列品牌;以民族服饰、昆仑玉、煤精石、桃花玉、盐雕等民俗民间工艺文化为依托,打造民俗及民间工艺文化系列品牌;以柴达木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现代工业文明、农垦文化、企业文化、城镇文化、乡村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体现柴达木精神的文化系列品牌。

9.发展文化体育赛事活动。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州”为目标,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理念,科学统筹全州旅游文化体育活动资源,突出“中国柴达木”主题,精心策划组织一系列具有消费带动力、文化传播力及投资拉动效应的特色品牌。着力打造柴达木“大漠红”枸杞文化旅游节、中国盐湖城昆仑文化旅游艺术节、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激情穿越柴达木、海子青年诗歌、“云上胡杨林·魅力格尔木”摄影节、中国·青海玉珠峰国际登山节、昆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等品牌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突出海西特色,扩大海西影响,提升海西旅游文化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独具特色的“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旅游文化体育节庆品牌格局。

10.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按照“两核两区四园四带”发展格局部署,持续推进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海西片区重点项目建设;在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地整合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于一体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重点推进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德令哈市文化创业产业园、茶卡“天空之镜”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天峻西王母文化产业园、大柴旦行委温泉原生态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园、德令哈柯鲁柯风情小镇、关角山隧道红色旅游基地、茫崖石油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遗址—将军楼“两路”文化教育基地拓展项目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项目。

11.大力推进文化产品进景区。在重点景区加快建设演艺中心,鼓励有条件的景区,依托现有演艺队伍,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剧目,坚持常年演出和季节性演出相结合,丰富游客生活,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文化旅游消费;支持民间艺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景区展演,将民族风情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及文化遗产载体纳入旅游线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展示基地,整理、创编、研发非遗产品、演艺节目、旅游商品;鼓励文化企业在重点景区开设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专营店、专柜。

(三)旅游品牌提升工程

12.打造旅游品牌。实施“旅游品牌化”战略,征集提炼海西整体旅游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倾力塑造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美誉度完美统一的强势品牌。深入挖掘昆仑山、吐谷浑吐蕃、丝绸之路、德都蒙古等文化精髓,策划打造“天空之镜”、“昆仑圣殿”、“吐谷浑王国遗址”、“外星人遗址的城堡”、雅丹风情等一批独具特色、富有吸引力的海西旅游文化知名品牌。格尔木着力打造“昆仑圣殿”品牌,成为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重要旅游城市;德令哈依托“两湖一址”,着力打造“外星人城堡”品牌;都兰依托千年古墓群和吐谷浑吐蕃、白兰古国、和硕特可汗国的历史,打造“三国神秘王国消失的遗址”品牌;乌兰依托茶卡盐湖、哈里哈图等旅游资源,打造“柴达木星空之旅”;天峻依托青海湖源头和生态畜牧业资源,打造“西王母和周穆王的牧场”的品牌;西部三行委重点打造“柴达木雅丹地貌”、“魔鬼城探险之旅”品牌。

13.策划精品线路。整合海西州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周边旅游,围绕核心景区和国道109、315交通网络,开发设计多元化旅游线路,重点打造6条海西州特色旅游线路。

——“天路”之旅旅游线路。东(西宁)至西(茫崖)依托丝路文化为主题,以G315公路为主线(张骞出使西域的线路),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线;

——激情穿越柴达木精品旅游线路。以围绕柴达木的旅游线主要以G315、G215、G109等公路形成环线,整合两市、三县、三行委为主的旅游节点,形成柴达木大环线旅游的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精品线;

——高原历史文化旅游线。以海西州内西王母、吐谷浑以及盐湖等历史文化为主要脉络,形成东起天峻县的夏日哈石经院,西至格尔木野牛沟西王母瑶池的的历史文化的精品旅游线;

——东起格尔木,西至茫崖的马可波罗探险游的精品路线。

——高原自然奇观探险精品旅游线。利用全州的奇、险、秘、荒、幻等相关特征为主的景点,形成州内探险精品线路大环线,打造穿越无人区探险的精品旅游线。

(四)服务品质提升工程

1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满足游客需求。加快建设全州A级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中心;培育10家以上有规模的地接旅行社,培训200名以上地接导游,修订完善海西州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实现3A级以上景电子导游全覆盖;完善细化景区内部旅游标识和景物介绍牌、导览图;合理规划建设景区旅游道路、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各交通干线景区建设15处自驾车营地,推进海西州丝路驿站建设。2020年前,全州建成旅游厕所200座,确保城市所有公共厕所和所有的3A级以上景区、主要旅游定点单位的厕所均要达到国家A级厕所标准,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

(五)旅游餐饮住宿购物提升工程

15.增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科学规划餐饮住宿业布局,探索向大众化经营模式转变,合理布局高中低档接待设施;统筹规划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沿线厕所、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施餐饮住宿品质提升工程。适应海西自驾车旅游、户外远行旅游者等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汽车旅馆和露营地。鼓励在旅游城镇、旅游区周边发展符合规划的特色居民客栈。“十三五”期间,3A级以上景区建设连片的餐饮集中区,提升团餐接待能力。到2020年末全州各类宾馆达到500家,床位数达到5万张,其中星级酒店达到80家,床位数达到1.2万张,星级乡村旅游点达到100家。

16.促进特色旅游餐饮业的发展。依托丰富的农产品及特色小吃资源,以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以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宴、名店等为抓手,以品牌连锁、特色经营、饮食文化建设为重点,打造特色餐饮。支持星级饭店发展特色餐饮业,开展主题文化餐饮推广活动。积极支持品牌餐饮企业发展,实施品牌连锁经营。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引导餐饮企业集群发展,打造格尔木、德令哈的餐饮“名街”。进一步规范发展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适度发展连锁经营。

17.增强旅游消费能力。开发一批旅游文化商品。积极开发特色旅游文化商品。鼓励特色旅游文化商品研发,拉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旅游文化产业附加值。依托重点文化旅游景区、生态文化旅游公路沿线,兴建一批文化旅游购物点,加快建设矿物晶体奇石博物馆、民族特色旅游商品专卖店、土特产品一条街等较大规模的旅游购物场所,提高文化旅游商品的文化包装与品牌培养能力。依托海西州地域特色的矿物标本、矿物晶体、昆仑玉、桃花石、戈壁玛瑙、异石、柴达木黑红枸杞、沙棘土特产及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等,形成一系列特色旅游文化商品。各旅游景区要加大特色景区文化建设,开发建设特色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建设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

(六)新业态开发工程

18.发展新型旅游业态。各地要立足州内、面向州外,做好四季旅游的均衡开发,多渠道、多方位拉动旅游消费。针对自驾车旅游、乡村游、生态休闲游等旅游新业态,着力开发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科学探险等旅游产品,推动巴隆野生动物观光游、柏树山户外攀岩、雅丹地貌徒步、昆仑山野外探险游以及温泉养生度假游等新业态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要借势造势,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旅游文化活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要以全域旅游建设为引领,以自驾、房车露营为突破口,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创建全省自驾车旅游示范州。充分利用文化品牌和各种文物古迹、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文化产业园等,建设一批具有海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基地和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村(镇)。

19.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业态。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新型传播手段为载体,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网络出版、电子商务、新型传媒、创意设计、广告策划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搭建文化贸易平台,提高文化产品外销能力;以项目为载体聚集要素资源,建立自主研发和联合开发机制。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中介机构;加快培育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扩大文化消费,大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推动政府购买基本服务与个人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七)旅游交通提升工程

20.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根据旅游发展需要,加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舒适、便捷、通达的旅游交通体系。加大旅游公路建设力度,通往A级旅游景区的公路优先安排列入建设计划,争取更多的旅游公路列入全省旅游公路“十三五”建设规划,提升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通达能力。整合交通旅游运输资源,开通直达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健全旅游客运线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增强服务区域旅游的能力。旅游公路沿线要完善紧急救援、汽车维修、休憩站点等设施。

(八)平安旅游提升工程

21.加强旅游安全。全面推进依法治旅,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景区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规范整顿旅游市场秩序,不断提升产业服务质量。加大市场秩序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立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旅行社、景区要对高风险旅游项目进行风险提示。建立涉旅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强化诚信建设。健全游客满意度调查制度,建立以游客评价为导向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九)乡村休闲旅游工程

22.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整合独特景观和文化特色,建设有资源依托、文化历史记忆的名镇名村。打造“乡村国际驿站、乡村酒店(民宿)”等综合型乡村旅游新型业态。到2020年,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家,建设茶卡、柯鲁柯等特色名镇6个;全州乡村旅游接待点增长到250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200家。

(十)旅游惠民工程

23.推进景区带动农牧民增收。以州内重点景区为重点,开展体制创新,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提高景区建设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把周边乡村纳入旅游景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重点推进茶卡盐湖、德令哈柏树山、格尔木胡杨林、乌兰金子海、大柴旦雪山温泉等景区建立“公司+农牧户”旅游开发模式,进一步提升景区综合带动能力。

24.推进旅游示范村建设。优先支持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好、临近景区、有鲜明特色、有发展基础的村社,培育为旅游示范村,实施乡村旅游公路、景观绿道、露营地、小微停车场、特色购物点、旅游标志牌、微型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牧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开展饮水、用电、村容村貌、民居、厨房、餐厅、客房、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将示范村纳入全省旅游精品线路的节点重点推介。

25.推进旅游电商平台建设。将“旅游+互联网”理念全面融入旅游开发建设,支持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旅游宣传营销。加快培养、包装、推出一批本土旅游商品品牌,扩大海西农牧产品品牌效应,提升品牌和商业价值,提高经济效益。优先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乡村建设旅游电商平台,组织实施“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乡村旅游创客培训等项目,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对旅游示范村进行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等。

四、加快“四大”旅游平台建设

(一)构建统一营销平台

26.建立景区联合推广营销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配合、区域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和发展旅游营销联盟,实施互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推广措施。实施整体旅游文化宣传战略,在央视等主流媒体、西宁和成都、西安、兰州、敦煌等主要旅游集散地及客源地,集中开展品牌形象宣传活动,形成聚合放大效应。支持旅行社在北京、杭州等主要客源地设立旅游服务站,开展海西州旅游产品营销代理,促销旅游线路产品。强化与周边兰州、敦煌、拉萨等热点城市的合作,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27.创新宣传促销思路。坚持“立足青海,联结西藏、新疆,主攻陕、甘、川,延伸北、上、广,辐射华中华东”的宣传促销思路,实施整体营销战略,逐步形成以省内和中西部为基础、内陆沿海和华中地区为重点、辐射全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以港澳台为主体、东南亚地区为延伸的入境旅游市场。

28.创新宣传促销方式。提升“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借助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宣传促销,积极“走出去”、热情“请进来”,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重大会展、节庆、文体活动开展叠加式宣传。

(二)建设智慧旅游平台

29.完善旅游行业“两微一网”。鼓励各地区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利用党政机关网站和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网页、开通微信和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组建全州旅游行业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矩阵,建立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发挥“两微一网”的互动交流作用,及时、便捷地为游客提供准确、实用的旅游资讯。

30.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全面对接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好集旅游公共资讯、宣传推广、电子商务、市场监管、数据集成等于一体的海西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系统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信息与服务。在游客集散主要场所提供个人计算机、平板、触控屏幕、紧急求救电话等旅游信息互动终端,大力开发运用基于手机应用的景区电子导游、虚拟旅游、二维码信息获取和电子地图等旅游应用软件,提供无缝化、即时化、精确化、互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

31.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各级旅游部门、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要与电信运营商和搜索引擎开展合作,挖掘分析游客消费行为大数据,优化和创新旅游营销的渠道、方法和技术,全面提升旅游营销的效率和效果。加强与综合性门户网站、旅游资讯网站、旅游社区网站、旅游预订网站及搜索引擎的合作,支持市场主体建设运营各级旅游资讯网,加大旅游标志性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宣传营销力度,进一步强化“大美青海,美在海西”旅游品牌形象,扩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创建投融资平台

32.创新旅游投融资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小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创新符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融资,加大对旅游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并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最大优惠?支持旅游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上市等多渠道融资,建立银企、银政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机制,扩大旅游投融资规模,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大项目。鼓励银行机构在旅游景区增设网点、自动提款机和自助购票设备,做到景区、酒店、餐馆和商户银行卡受理终端全覆盖。

(四)搭建人才智力平台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旅游人才建设纳入全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招聘、引进、服务和培养机制,瞄准各类旅游行业领军人物,积极培养、引进一批旅游策划、开发和管理人才,为引进的旅游人才、旅游投资经营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探索建立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依托我州优质职教资源,加快建立校企合作、教学实习一体化的旅游培训基地。支持旅游经营单位建立完善人才机制,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和技能竞赛。

五、落实旅游文化发展政策

34.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完善和改进州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方式,加大对旅游规划编制、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品牌创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形象推广、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有效带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动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各地区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定期对在促进全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企业、单位进行奖励。

35.保障旅游发展要素。改革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文化产业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文化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结合旅游资源的不同等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改革办法,在项目引进方面给予不同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和沙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探索旅游资源统一配置,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实现地方和企业双赢。

36.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加强旅游文化发展规划与生态红线、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旅游文化资源,督导旅游景区景点落实环保措施,做好各类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宾馆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在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中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绿色文明旅游。

上一条: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有关领导小组的通知
下一条: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州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通知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bet365官方网投 青海ICP备05001235   电话:0977-8281328

技术维护:海西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  信箱hxdzzw@haixi.gov.cn

青公网安备 63280202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