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柴旦工行委立足地区实际,把发展特色农牧业作为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平台和依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思路,全力做好特色农牧业,力促全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
一、发展现状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以发展绿色有机枸杞产业为重点,严格执行《马海有机枸杞种植规范》,稳步扩大种植规模,着力打造马海有机枸杞种植基地。2017年,马海地区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17314亩,产鲜果1482吨,折合干果494吨,实现农业产值1477.5万元。二是依托柴旦羊、马海风干肉等特色产业优势,教育引导牧民群众转变生产发展观念,强化品牌意识,积极推行“公司+基地+牧户”的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农牧民入股创办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农牧户及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创办了柴旦村柴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彩虹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共9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彩虹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抗旱耐寒的中农1号、3号紫花苜蓿等22种优良品种饲草料5000亩。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108.6万元建设马海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其中,投资628.6万元建设完成柴旦镇马海村清水湾九号界桩枢纽工程;投资550万元建设完成行委马海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一期);投资1050万元在建行委马海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二期);投资880万元在建马海村饲草料基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以上项目的建成将有效解决两村灌溉和牲畜饮水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
(三)全面落实惠民工程。一是切实加大技能培训,2017年邀请省州专业技能培训机构来我区开展种植养殖等方面专业实用技能培训2场(次),鼓励引导牧民群众大力发展农牧业,带动牧民增收。二是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2017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963.22万元。其中:禁牧补助资金为265.86万元,占项目总资金的27.6%;草畜平衡奖励资金为697.36万元,占项目总资金的72.4%。同时,全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配合做好征地及草原补偿工作,协调敦煌至格尔木铁路330KV、110KV供电工程项目单位落实占用牧民群众草场临时补偿资金195.13万元,涉及牧户219户,已全部发放到户。
(四)坚持发挥资源优势。一是结合两村实际,盘活集体生产性资产和闲置资产。利用有利资源,采取统一经营、专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开发经营,增加集体收入。马海村抓住马海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机遇,利用撂荒地租赁土地,一次性流转3700亩撂荒地,租期15年,租金近400万元。柴旦村流转集体用地(沙化地)350亩,每年租金2000元。二是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抓住工业化、城镇规划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水上雅丹、大柴旦湿地等自然景观,发挥蒙古族、哈萨克族特色民族文化优势,开发民族风情园等旅游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的服务性收入。
(五)抓好规划建设引领工作。一是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两村地理条件、产业优势,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2018-2020年规划书》,实施“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战略,立足优势,引导两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二是紧扣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创新主题,探索推行“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发展模式,创建产业型党组织,把企业、合作社的技术和信息优势与村党支部的组织、政策优势有机结合,“抱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两村牧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有限,观念转变缓慢,对乡村振兴战略配合和参与力度不大。二是受传统思想和传统产业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强化培训,以“一号文件”宣讲,“两讲四促”活动等为契机,大力宣传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广大牧民群众转变观念,比学赶超,号召牧民群众奋发有为,和全国人民一道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全力整合两村牧民群众的资金、人力、智慧等资源,向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把发展枸杞产业和高效设施农牧业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农牧业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