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柴旦 >> 统计公告 >> 正文
2008年大柴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03-20 00:00  

2008年,面对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困难,全区人民在工、行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克难奋进,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661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7万元,增长6.16%;第二产业增加值120742万元,增长0.85%;第三产业增加值14062万元,增长16.0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GDP达到90440元(按2008年末汇率(1:6.8353)折算折合1323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44:91.56:8变化为0.63:89:10.37。

二、畜牧业

畜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通过加大对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的投入,扩大企业帮村帮扶范围,技能培训等工作,增添了牧业发展活力。在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全年完成牧业生产总值1245万元,完成增加值857万元,同比增长6.16%。2008年全区共繁殖各类仔畜2.58万头(只),育活仔畜2.29万头(只),仔畜成活率为88.76%;成幼畜减损0.07万头(只),成幼畜减损率1.45%,比上年下降0.48个百分点。全地区草食牲畜总增2.22万头(只),总增率46.06%,年内出栏各类牲畜1.92万头(只),出栏率39.83%,比上年提高0.57个百分点;出售各类牲畜1.75万头(只),商品率达36.31%,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年末全区各类牲畜存栏5.3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1.18%。能繁殖母畜比例达55.6%。全年肉类总产量369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82%,羊毛产量34吨,山羊绒9396公斤,驼毛绒3507公斤。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8年,把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着力点,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共投入项目资金417万元,实施了40座畜用暖棚、马海村灌渠修复、日光节能温室灌渠配套、50亩苜蓿种植、马海村10千伏电网户户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牧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把改善牧区面貌作为突破口,通过加大地方投入,引导企业帮扶等措施,不断推进柴旦村新村定居点建设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首批27户定居点住房已全面完成,建筑面积为288平方米。认真开展牧民技能培训,共有70余人参加了“阳光”技能培训。

三、工 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2008年进一步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龙头和主导地位,前九个月行属工业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为全年工业目标任务完成奠定了基础。进入十月份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区工业经济遇到的困难逐渐显现。全年完成地区工业增加值11.19亿元,比上年下降10.25%。其中,行属工业增加值完成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8%。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46亿元,下降5.24%;私营企业完成增加值1.45亿元,增长214.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2.85万元,下降11.44%。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行属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家,现价工业增加值达到4.78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占行属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3%。行属中型企业2家,现价工业增加值达到3.34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主要行业快速增长。2008年,全区煤炭采选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长25.49%;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33亿元,同比增长67.06 %;化学肥料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47亿元,同比增长26.2%。这些行业对行属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76%,拉动行属工业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化学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0.12亿元,同比下降15.01%;贵金属采选业实现增加值2.84亿元,比上年下降4.0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提高。2008年,全区生产原煤282.7万吨,比上年增长67.4%;钾肥实物量4.47万吨,增长26.2%。硫酸2.97万吨,增长66.64%;硼酸0.67万吨,增长25.43%。硼矿石7.71万吨,下降15.01%;黄金3684.78公斤,下降4.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高位运行。2008年,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注重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了近几年来的高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67%。从投资的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76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73亿元,增长24.5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24万元,增长18.52%。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经济投资1.95亿元,下降11.62%;私营经济投资4.39亿元,增长21倍。

工业项目投资继续加强。全区基础设施投资7115万元,比上年增长34.5%;工业项完成投资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8.32%。

招商引资持续发展。全年成功签约项目5个,签约资金28.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3亿元。通过完善跟踪服务机制,加强协调服务,10万吨/年磷酸一铵、15万吨/年多金属选矿、饮马峡工业区10万吨精制硫化碱、20万吨硫化碱联产1万吨聚苯硫醚、110万吨纯碱等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相继开工建设。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5万元,比上年增长18.16%。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894万元,增长21.85%;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88万元,增长22.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13万元,增长3.16%。

六、邮政和通信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13万元,增长20.32%。全区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690户;移动电话用户7285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330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一般预收入完成8.38亿元,同比增收2.31亿元,增长38%。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4.89亿元,比上年增收1.17亿元,增长31%;省级收入4687万元,比上年增收81万元,下降2%;州级收入1.58亿元,比上年增收5101万元,增长48%;县级收入1.44亿元,比上年增收6388万元,增长8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9亿元,比上年增支1.07亿元,增长116%。金融业运行健康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91亿元,比上年增长52.84%;贷款余额2.24亿元,比上年增长4.58%。保险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年承保额3亿元,保费收入62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53%。已决赔款297万元,比上年增长36.87%。

八、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对高中教育阶段全部实行“两免一补”,率先实现了“十二年义务教育”。2008年全区各类学校3所,其中普通中学1所,小学校2所。在校学生747人,比上年下降18.27%;其中高中在校学生80人,下降16.67%;初中在校学生146人,增长5.04%;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段比例为100%。全区共招收各类学生192人,其中:普通高中26人,普通初中55人,小学生111人。全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69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普通中学教职工24人,专任教师18人;小学教职工45人,专任教师40人。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现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1.46千册。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思潮,凝聚人心,组织开展了以“迎奥运”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87周年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第二届大柴旦之夏”广场文艺演出,积极配合开展了激情穿越柴达木2008中国青海海西汽车摩托车集结赛活动。

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所,其中医院1所,疾控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所。病床数42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4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10人。全年报告传染病发病率3579.3/10万,死亡率0。九、人口及人民生活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年报资料表明,2008年全区户籍人口10624人,比上年增长0.87%。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85人,比上年增长2.5%,年末全区共有4418户,人口出生率3‰,下降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乡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90元,增长10.04%。其中工资性收入620.16元,增长14.28%;家庭经营收入5297.87元,增长8.2%。职工工资水平继续增长。2008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共2732人,其中在岗职工2279人。年平均工资30976元。

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全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26亿元,比上年增加1.62亿元。

九、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461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职工3675人,比上年增长7.36%;离退休人员1786人,比上年增长1.59%。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1599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1088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达3354人,增长5%。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20人,其中,职工925人,离退休995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166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16人,参合率96.1%。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709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52人。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12人,培训下岗及城镇失业人员5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4%。

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共关闭、淘汰、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1家。2008年,全区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60万元,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为98%,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为96%。

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加快。2008年,把柴旦镇打造成为海西西部地区“货物集散基地、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后勤服务保障基地”的功能定位和“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现代时尚、独具特色”的高原小城镇作为建设目标。投入150万元,编制《大柴旦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大柴旦创建省级卫生城镇规划》。完成了原五七服务站、工程队、鸿运公司、配件公司等片区危旧房屋的折迁工作,拆迁面积达11万平方米。共整合资金4800多万元,实施了128套廉租房、街道硬化、集贸市场、水源地北迁、温泉道路等8个城镇改造项目,年末建成区面积2.27万平方米。投资370万元,实施了城镇绿化项目,种植各类苗木35万余株,绿化面积达0.3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6.74%。扎实推进省级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新增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垃圾箱等环卫设施152个。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参考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522元。

上一条:2005年大柴旦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下一条:2007年大柴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bet365官方网投 青海ICP备05001235   电话:0977-8281328

技术维护:海西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  信箱hxdzzw@haixi.gov.cn

青公网安备 63280202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