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工、行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要责,以保护生态为己任,创新思路,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州统计局核准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629万元,比上年增长31.18%(可比价),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664万元,比上年增长3.73%;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137916万元,比上年增长33.97%;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9万元,比上年增长12.52%。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0.58 : 88.81 : 10.61转变为0.44:91.56: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7%、96.91%和2.9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5、30.22、0.91个百分点。
二、畜牧业
2007年,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要求,扎实开展村级规划编制和村庄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精心组织实施涉及牧区水电路、日光节能温室、防灾基础设施等实事工程,积极争取“阳光”培训项目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开展企业帮村活动、实施项目帮扶、“换脑”工程等措施,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发展生产,牧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完成牧业生产总值965万元,完成增加值664万元,同比增长3.73%。
2007年全区共繁殖各类仔畜2.33万头(只),育活仔畜2.09万头(只),仔畜成活率为89.7%,比上年下降1.82个百分点;成畜减损0.09万头(只),成幼畜减损率1.93%,比上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全地区草食牲畜总增2万头(只),总增率42.92%,年内出栏各类牲畜1.84万头(只),出栏率39.48%,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出售各类牲畜1.7万头(只),商品率达36.48%,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年末全区各类牲畜存栏4.8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59%。能繁殖母畜比例达54.15%。全年肉类总产量33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8.73%,羊毛产量33吨,山羊绒8568公斤,驼毛绒3212公斤。
2007年共争取各类资金905万元,实施涉及牧区水电路、日光节能温室、防灾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7项,柴旦村新村定居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规划建设的100套新村住房已完成18套,通水工程全面完成,电网、道路正在建设中。牧区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工业
2007年,继续强化对工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完成地区工业增加值136107万元,比上年增长36.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43%。其中,行属工业增加值完成42357万元,比上年增长181.12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1、主要行业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全区煤炭采选业实现增加值10754万元,比上年增长37.63%;贵金属采选业实现增加值26979万元,比上年增长2530.98%;化学肥料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195万元,比上年增长97.81%。这些行业对行属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106.24%,拉动行属工业经济增长192.46个百分点。化学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662万元,比上年下降50.28%;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629万元,同比下降50.94%。
2、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势头。2007年,全区生产原煤168.87万吨,比上年增长37.63%;黄金3841.23公斤;钾肥实物量35400吨,比上年增长97.81%。硫酸17823吨,同比下降10.62%;硼矿石9.07万吨,同比下降50.28%;硼酸5337吨,同比下降70.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继续把项目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力度,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895万元,比上年增长23.55%,从投资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1899万元,比上年增长89.04%;民间投资12100万元,比上年下降46.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26906万元,比上年增长118.18%。
生活垃圾处理场、集中供热、体育馆改造、中心学校地下管网及校园建设等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共完成投资5290万元。
通过大力协调,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10万盎司/年黄金开发项目和鱼卡90万吨/年煤炭开发项目顺利投入生产,大煤沟90万吨/年煤炭开发项目30万吨露天矿已建成投入生产、60万吨井工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8万吨/年硫酸钾镁肥第一条生产线已开始生产。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活跃、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5万元,同比增长15.4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753万元,增长17.6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82万元,增长8.27%;
六、交通和邮电
由于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辖区内原来直接运往西藏的货物由公路运输至格尔木,然后转化为铁路运输,2007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914万元,比上年下降39.1%。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3340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98.99%。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454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33.68%。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22辆,比上年末增长17.8 %,其中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105辆,增长5%。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7年邮电业务总量177万元,比上年增长13.4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2964户,比上年增长4.66%。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10000户,比上年增长42%。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116户,比上年增长16.4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7年,我区把增收入、扩总量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创新思路,转变观念,进一步壮大财政实力。2007年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649万元,比上年增收30797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37122万元,比上年增收18384万元,增长98%;省级收入4768万元,比上年增收2188万元,增长85%;州级收入10690万元,比上年增收6243万元,增长140%;县级收入8021万元,比上年增收3984万元,增长9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226万元,比上年增支2658万元,增长4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03万元,比上年增长93.13%;教育支出564万元,比上年增长47.26%,科技支出2万元,比上年下降71.48%;公共安全支出963万元,比上年增长56.8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72万元,比上年增长78.3%,农林水事务支出700万元,比上年增长85.19%。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7年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2104万元,比上年增长20.6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16万元,比上年下降42.33%。各项贷款余额21410万元,下降19.88%。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2007年全年保费收入562万元,比上年下降88.34%。已决赔款217万元,比上年下降85.99%。
八、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区各类学校3所,其中普通中学1所,小学校2所。全区共招收各类学生206人,其中:普通高中36人,普通初中55人,小学生115人。全区各类学校在校人数914人,其中:普通高中96人,普通初中139人、小学生679人(其中学前班人数112人)。全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81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普通中学教职工32人,专任教师19人;小学教职工42人,专任教师40人。全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
九、卫生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就医环境继续改善。2007年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所,其中医院1所,疾控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所。病床数43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37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2007年全区共有716名牧民参加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已有1317户2043人参保,占应保人数的72.6%。
十、人口及人民生活
2007年全区总人口为1.5万人。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年报资料表明,2007年全区户籍人口10532人,比上年增长3.64%。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45人,比上年增长3%,年末全区共有4538户,人口出生率4.3‰,下降1.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9‰,下降1.1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乡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80元,增长10.21%。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增长。2007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共2525人,其中在岗职工2499人。年平均货币工资21849元,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24701元。2007年末地方单位从业人员共719人,其中在岗职工719人,年平均货币工资36319元。
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4%。培训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448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78人。
年末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181人,比上年增长7%。其中,职工3423人,比上年增长11.21%;离退休人员1758人,比上年下降0.34%。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07人,比上年增长11.76%。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31人,其中,职工920人,离退休911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703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52人。救灾救济救助制度得到进一步实施和完善,农村传统救济人数60人,各项社会福利业、社区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注:1、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价格指数为105%。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参考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48元(摘自海西州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